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

-  泥客论坛(十几年前的回忆)  (http://www.yaoke.cn/bbs/index.asp)
--  ☆泥客心情☆  (http://www.yaoke.cn/bbs/list.asp?boardid=11)
----  城市景观为谁而设计  (http://www.yaoke.cn/bbs/dispbbs.asp?boardid=11&id=37)

--  作者:eceg
--  发布时间:2003/7/5 10:40:12

--  城市景观为谁而设计
走进北京,走进上海、广州和成都,走进我们的每一个城市,你都看到了

些什么,又体验到些什么?有人在说千篇一律,有人在说千城一面。于是乎,追求特色与

个性的领导和设计师们便挖空心思,竭尽屋顶、立面、广场和马路之能事。但结果如何呢

?那令人望而却步的景观大道,那曝晒在太阳光下的世纪广场,还有那“亮起来”的街道

。于是,我要问,城市该由谁来设计?城市该为谁而设计?

  没有设计师的公共场所是充满诗意、充满人性和充满故事的。这样的场所出现在50万

年前山顶洞内的平台上,那时,“北京人”们狩猎回来,在洞内架起篝火,分享着一天的

猎物;这样的场所在青藏高原的村头或交叉路旁,围着比村庄更古老的玛尼堆,藏族老人

们手摇经轮,在旋转着、祈祷着。那玛尼堆是由一方方刻着经文的石块垒就的,那石块是

由路人从远方带来的;这样的场所在江南水乡的石埠头上,小孩们缠着白发老人讲述着关

于门前那条河,河上那座桥的动人故事。

  这些没有设计师的公共场所充满着含义。它们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,一个供人分享、

同欢、看和被看的所在,是寄托希望并以其为归属的地方。

  现代人文地理学派及现象主义景观学派都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,强调普通人在普通

的、日常环境中的活动,强调场所的物理特征、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性。这里的

人是一个景中的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;这里的含义是指人在具体做什么。因此,场所或景

观不是让人参观的、向人展示的,而是供人使用,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。

  我们怀念没有设计师的公共场所,那是朴素的且具功用的;那是自下而上的,是人的

活动踩踏和磨炼出来的;那是民主的,人人都认同,人人都参与的物化形态,刻入人的生

命历程和人生记忆的。这些场所归纳起来,具有以下几大物质特点:

  第一,它们是最实用的,而且能满足多种功用目的。

  第二,它们是最经济的,就地取材,应自然地势和气候条件,用最少的劳动和能量投

入来构筑和管理。

  第三,它们是方便宜人的,人的尺度、人的比例。

  第四,它们都是有故事的,而且这些故事都是与这块场所和这块场所的使用者相关的

  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公共场所的美。它是体验、是生活、是交流——人与人的交流、人

与自然的交流。

  自从有了设计师之后,那些没有设计师的公共空间的丰富的含义似乎失去了。设计师

或者为表现他自己而设计,或者为他所依附的神权、君权、财权或机器而设计,却忘记了

为人——普通人和生活的人而设计。只要简单地回顾一下城市景观的历史,就会发现人们

实际上很少在为人自己而设计。这里的“人”是指普通的人、具体的人、富有人性的个体

  (1)惟设计师的设计

  以往,建筑及城市设计强调经济、实用、美观,把美观与经济和实用割裂甚至对立,

而且把美限于“观”。于是乎有了小城市里数公顷甚至于数十公顷下沉或抬高的广场,有

了大小城市中心的轴线式六车道的景观大道;于是有了意大利进口的石材,美国进口的草

坪;于是有了巴洛克的图案,欧洲新古典的柱廊和雕塑。

  (2)为神设计的城市

  从5000多年前两河流域最早的城市,到中世纪及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城市、美洲的印

加帝国,城市空间无不围绕教堂庙宇而设计,居民屈居于神之脚下。

  (3)为君主和权贵而设计的城市

  纵观城市发展的整个历史,在大部分时间里,人们都在为君主和权贵设计城市,而普

通的市民们却在高大的建筑物、巨大的广场和景观大道面前,如同不可见的蚂蚁。

  (4)为机器所设计的城市

  工业革命给城市景观带来了深刻的变化。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另一个主宰城市、

主宰自己生活的主人——机器。从英国的格拉斯哥,到美国的纽约、底特律、洛杉矶,你

会发现似乎所有大城市都曾经或正在为机器而设计,快速和高效是设计的目标。为了汽车

的通行,人们拆房破街,并将快速路架过头顶。为了让汽车在“世纪大道”上畅通无阻,

人们选择了让人在曝晒或雨雪寒风中漫长地等待,等待机会横穿那危险的屏障。

  现代城市空间是为生活在城市中的男人们、女人们、儿童们、老人们、还有残疾的人

们和病人们,为他们的日常工作、生活、学习、娱乐而设计的。当设计是为了生活、为了

内在人的体验;当设计师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;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用和

意义时,我们方可重归人性的场所,找回那故事的地方。为此,设计师应该:

  第一,认识人性。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,他们到底需要什么:人需要交流,害

怕孤独;人需要运动,需要坐下休息;人需要庇护和阴凉,需要望,看别人而不被别人

看到;人需要领地,需要适当尺度的空间;人爱走平坦的道路,有时却爱涉水、穿障碍…

…因此,需要设计的场所能让人性充分发挥。

  第二,阅读大地。大自然的风、水、雨、雪,植物的繁殖和动物的运动等等,都刻写

在大地上。因此,大地会告诉你什么地方可以有树木,什么地方可以有水渎或土丘;大地

也告诉你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和健康的,什么格局是危险和恐怖的。同时,大地景观是

一部人文的书:大地上的足迹和道路,门和桥,墙和篱笆,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纹理

和名字,都讲述着关于人与人,人与自然的爱和恨,人类的过去、现在甚至未来。因此,

阅读大地是在认识自然,而更重要的则是认识人自己。

  第三,体验生活。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,当地人的价值观。如果你不到

都江堰的江边林下坐上一天,就不明白为什么成都被认为是中国最悠闲的城市;如果你不

搭一回北京街上的出租车,就不理解北京作为“政治中心”的含义;如果你不到温州街头

走走,你也不会知道“全民皆商”的意味。只有懂得当地人的生活,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

活的公共空间的设计。

  第四,聆听故事。故事源于当地人的生活和场所的历史。因此,要听未来场所使用者

讲述关于足下土地的故事,同时要掘地三尺,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,实物

的或是文字的。由此感悟地方精神——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的力量

,这是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,也是设计所应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。

  回来吧,诗意的场所回来吧,人性的空间;回来吧,那故事的地方。(


--  作者:落叶知秋寒
--  发布时间:2004/12/1 8:47:09

--  

 回来吧,诗意的场所回来吧,人性的空间;回来吧,那故事的地方。

想让它们回来。。。。。

好象很难

不对

不是好象,是本来就很难


--  作者:蓝静儿
--  发布时间:2004/12/5 9:50:35

--  

是为社会设计的吧


--  作者:落叶知秋寒
--  发布时间:2004/12/6 14:09:47

--  

为社会

说大了

其实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的好一点罢了